2017乌鲁木齐语文试卷+答案(word整理版)

3.0
2025-09-19
999+
99+
137KB
8 页
1智慧点
侵权投诉
2017 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
语文试卷(问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 8 页。共六大题,20 小题。总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答
题卡上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本问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 35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晕
车(yùn)
栈
桥(zhàn) 惟妙惟
肖
(xiào) 大
模
大样(mó)
B.
炽
热(chì)
刹
那(shà)
锲
而不舍(qiè) 不
着
边际(zhuó)
C.胆
怯
(què)
应
和(yìng)
混
为一谈(hùn) 吹毛求
疵
(cī)[来源:学.科.网]
D.针
灸
(jiǔ) 租
赁
(lìn) 锐不可
当
(dāng) 一气
呵
成(h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狼藉 殒落 一返既往 正襟危坐
B.苍桑 宽恕 名门望族 冥思遐想
C.荒僻 潦草 张皇失措 迫不及待
D.要诀 陷阱 不容置疑 物竟天择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大、小绿谷华丽转身,由原本的荒山谷底变为绿意葱茏、水
声潺潺的休闲胜地,
当之无愧
地成为了乌鲁木齐市的一张新的生态名片。
B.2017 年初,我国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与图书阅读相比,手机
阅读虽然相对便利,但在阅读的深入性、系统性方面却显得
相形见绌
。
C.继北京 APEC会议、杭州 G20 峰会后,2017 年 5 月14 日,在古都北京召开的“一带一
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中国又一
空前绝后
的外交盛会。
D.6 月 11 日,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来自捷克的奥斯塔彭科虽是“非种子”选手,
却以其
盛气凌人
之势一举夺冠,成为此次比赛中的一匹“黑马”。
4.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彩像一位艺术大师,让雪山增添了不尽的神奇。时而云蒸霞蔚,玉龙山 ;
时而碧空如水,群峰 ;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 ;时而晚霞
似火,雪峰如披红纱, 。
A.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B.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冈峦翠碧 娇艳妩媚
C.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D.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5.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乐府诗集》—— 郭茂倩——宋代
B.《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故乡》——回忆性散文——鲁迅——现代
D.《威尼斯商人》——讽刺性喜剧——莎士比亚——英国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每小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 题。[来源:学#科#网]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尤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
“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
看,如痴如醉。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 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
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
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
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
如此。
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
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
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
“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经历了
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中
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
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
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
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
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
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
是“必需”和“祭奠”。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
浇水,培根固本。于根柢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
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
“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
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
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
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
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
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
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
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
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
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 年第 5 期,有改动)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
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
与延续。[来源:Z.xx.k.Com]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
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
传承与发展。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多个角度逐层展开
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殷期望。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第 9、10、12 题各4 分,第 11 题 6分)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
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词的上片由景及事及情,先写晚春之景,而后写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无心梳洗打扮
的心绪,表现了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内心的感伤。
B.上片后两句,写出了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将词人的满腹辛酸表现得细腻深刻,这种深重
的愁绪,不能触碰,还未诉说,词人便已泪水涌流。
C.词作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语新奇,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
“愁”练船都载不动,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
D.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的心理变
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堪称描摹愁苦情思的典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 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
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标签: #语文
摘要:
展开>>
收起<<
2017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问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共六大题,20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指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本问卷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共35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5-07-28 999+
-
VIP免费2025-07-28 999+
-
VIP免费2025-07-28 999+
-
VIP免费2025-07-28 999+
-
VIP免费2025-07-28 999+
-
VIP免费2025-07-28 999+
-
VIP免费2025-07-28 999+
-
VIP免费2025-07-28 999+
-
VIP免费2025-07-28 999+
-
VIP免费2025-07-28 999+
分类:教育专区
价格:1智慧点
属性:8 页
大小:137KB
格式:DOC
时间:2025-09-19